二元化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729

人的腦袋每天要處理的事務非常多,因此腦袋為了節省資源,大腦往往更傾向能夠快速從龐雜的訊息堆裡獲得「結論」,但要注意的是,快速獲取結論的運作機制可能會導致我們掉入二元化思維的邏輯陷阱。

預估閱讀時間:15 分鐘

只要有意識地去觀察這個世界,會發現其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元化對立的現象,
以下我簡單舉個日常中最常見的例子來探討何謂二元化的思維

政治選舉

在台灣,選舉的粗略週期如下

  1. 黨內初選/提名
    透過民調和黨員投票來決定推出總統及立委候選人
  2. 市場民調競爭&籌措競選資金
    候選人或者說政黨跟政黨之間提出執政規劃並測試選民反應,當然有時候會相互攻擊削弱對手😅(好吧,也許不是只是有時候),與此同時也必須聯合政黨裡的派系,整合地方勢力,集中資源最大化拉攏可能的選票,這段時間可看到各大媒體版面上演勢力角逐的戲碼。
  3. 當天投票,監察人員監票
    最激烈的攻防戰大部分發生在第二階段,過程中民調會不停地變化,我們用了很多標籤來定義選票,深綠選票,深藍選票,中間選民,年輕選票,白色力量等等,其實這些標籤一開始大多是為了讓統計數據有別而貼上的分類標籤,有了標籤也讓人們容易表達論點,對政黨來說,有了民調數據也可制定未來戰略。

那你認為自己在選舉中擁有何種標籤呢?當然,數據和標籤本身是中性的,有趣的是,當你去問那些處於光譜極側的民眾是不是深藍或深綠(現在多了柯粉😄),有時他們是沒有自覺的,他們可能會說誰做得好我就投給誰,或是說反對派的陣營就是很不好,但當你去細問到底是哪裡讓他們不滿意時,大多時候,他們給你的回答並無法給出具體的根據和數字來佐證,大多時候得到的答案多是對敵對陣營的厭惡和不滿,『為什麼? 啊~總之就是很爛就對了』,人大多時候的行為還是基於情感出發的,但要注意的是,單純透過情感來做事,卻正好落入常見的二元化思維陷阱。

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

圖片擷取至網路

(孫權表示: 你把我放在哪裡)

熟讀三國的人肯定都知道劉曹兩位雄主,僅讀過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的朋友們肯定比較喜歡劉備,比較討厭曹操,那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主角是蜀漢陣營,但筆者個人卻深深著迷於曹操的雄才大略,在故事裡,劉備代表著漢室正統,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諸侯,光是聽到這個標籤,我們可能先初步定義誰好誰壞並在心裡產生情感對照。
不過實際在正史中,故事裡沒有寫出的是這位『漢室正統』實際上是祖先世代務農,跟當時的皇帝並無直接關係,若他真的是『劉皇叔』的話,為何還會需要織席販履維生呢?其實劉備是為了讓他的蜀漢政權獲得更高的合法性,並建立相對其他競爭對手沒有的利基,以漢室的名義來招募上場上仍心繫漢朝天下的人才們,屬於一種政治策略,就連從同為宗親的劉璋手中奪取益州之前,老謀深算的劉備也是盡可能為爭奪利益這件事情找理由,畢竟出師要有名嘛(謎:成為我的基石吧龐士元)。而挟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他平定了北方,把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的諸侯們剿滅,使得北方百姓不在受到戰亂所擾,並且創立了屯田制,解決了糧食問題,帳下是文武百官人才輩出,除了五子良將,還有許多優秀的謀士,如郭嘉,荀攸,荀彧,賈詡等等,假如曹操真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的話怎麼有那麼多厲害的人才願意追隨他,除了是名厲害的軍事家、政治家之外,曹操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非常厲害,『短歌行』裡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即是出自曹操之口。

我明白人無完人,優點通常伴隨著缺點,但不可否認三國之主個個都是厲害的狠角色(包含孫權,孫權表示: ???),提到這些歷史事蹟並不是要吹捧曹操而詆毀劉備,其實是想強調這一生中我們會看到或經歷到的都擁有多面向,若只透過三國演義來瞭解三國歷史,你很有可能不經意地掉入了二元化的思維陷阱,當你不去理解事物的本質,就容易對事物本身含有偏頗的想法,進而做出錯誤的決定,我們都知道世界不是由0跟1構成的,那這個世界又怎麼會只有純粹的好人跟純粹的壞人呢?如果你可以對所有深信不疑的事物都『適時的』保有些許的懷疑,是可以有效避免自己掉入二元化的思維的😉。

那為什麼人類會容易產生像諸如此類的二元化誤區?讓我們從以下幾個觀點來切入
1. 人類大腦的原始偏好
2. 長期以來接收的資訊
3. 看事情的維度

人類大腦的原始偏好

我們的大腦就像由一堆超級電腦組成的叢集,每天為了要應對大量的資料所以延生出了一種傾向找結論的機制,面對論文裡滿滿的數據和圖表,通常是難以下嚥的,而對於明確的結論,我們往往是樂於接收的,比如股票何時該賣,做什麼行業薪水比較高,誰跳舞跳得比較好,誰更漂亮等這種簡單明瞭的結論更便於大腦去理解現況,畢竟大腦是非常討厭不確定性的。

長期以來接收的資訊

有一句話你或許有聽過,『人是長期習慣下的產物』以及『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Lebra James的兒子很會打籃球,足球明星的孩子比大多數人都還會踢球,政治家的孩子比一般老百姓更容易去從政,投資巨擘的子女對錢財管理通常也滿有一套的(至少可能比我好),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在這些方面/產業比其他孩子更有天賦,更可能的是他們的子女從小就耳濡目染,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對筆者來說卻都是醍醐灌頂,這也剛好說明父母提供給小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撇開家庭環境不談,先天沒有那麼多資源的我們,假如後天還是能替自己培養好的習慣,找到想完成的目標和動力,長期下來仍會對我們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看事情的維度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在股票世界是零和市場,有人賺錢,就會有人虧錢,那是因為股票裡的撮和機制是透過精確的數字去換算的,要是數字有出入,那就會導致『壞帳』,基本上這是不可能也不該出現在金融和商業裡,但人就不一樣了,人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我們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而情感面的東西是沒辦法用數字衡量的,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可能會吵架,但當他們遇到另外一個敵對的家庭時,他們可能會團結起來,而兩個家庭或許不和睦,但他們必須一起對抗不公的法律時,他們可能會攜手合作共同上街抗議,政黨之間彼此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嫌隙和對峙,但當遇到外敵打算侵略他們時,他們又何嘗不能一起抗敵呢?
常在新聞聽到那個XXX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其實也是有其原因的,當還是學生時,我們最關心的無非是學業成績或是社團活動(筆者非常熱衷於後者),當我剛出社會時,我在乎是否可以跟同事好好相處或是是否可以在這份職缺學習到想要的,當我們成為公司主管時,我們關心要怎麼順利推動案子前行(其中涉及組織運作.團隊管理等等),當我成為父母時在乎怎麼樣才能給自己的孩子最棒的未來,而當我陪年邁的父母進出醫院時,我可能更在乎要做哪些努力才可以讓長輩活得更健康,You see,明明都是同一個人,但在不同的人生位置,當我們成為不同的角色時,我們在乎的角度也會完全的不同,而『維度』也是如此,會擁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僅僅是根據那個人所站在的位置,老闆,員工,外送員,立委,律師,大多時候我們都是透過過去所經歷的來做出決斷,此刻或將來,當你對某件事情感到憤恨或不公的時候,不妨嘗試跳脫出當下的情緒,並根據現有資訊去做分析,我相信這樣可以有效解決你遇到的困境。

更多例子

為了幫助大家可以認知到二元化思維的盲區,我下方在舉幾個例子來延伸討論

  • 媒體用來吸引眼球的標題陷阱 – 比如前陣子很紅的高中生與同性結婚後跳樓事件,媒體大量使用【五億】、【他殺?】、【公公亂倫】、【中國籍配偶】、【同性婚姻】等驚悚標題來為文章吸引大量眼球,現代人的注意力早已被科技巨頭饞食鯨吞,導致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去了解事情經過就會潛意識的對這件事件得出初步結論,上網一查,也可以看見各大論壇都有人圍繞這些誤導性極強的標籤去做討論,往往誤導了現實。
  • 一瓶桌子上的瓶水
    假設你今天在桌上看到一瓶水,如果有人問你這瓶水的用途,很渴的人會說,這我可以喝的吧,藝術家可能會說,這瓶造型特殊的水可以當作我裝置藝術的角色眼淚,品牌公關會說,這瓶價值300台幣的小水瓶放在桌上會讓賓客有一種尊榮的感覺,貪小便宜的人可能會說,這是免費的嗎,我是否可以帶走,競爭者可能會說,要怎麼樣才可以讓桌上的水換成我們的品牌呢,食品檢測員可能會想這瓶水是如何通過高品質的檢驗的,把這瓶水帶到背包客眾多的高山,你可以賣出更貴的價格,你把它擺在夜市路邊攤,300塊嗎?嗯 … 可能會很嚴重的滯銷吧,明明是相同的一瓶水,但處遇不同背景和不同場景眼前看到的景象竟是大大不同。
  • 現今”低所得”國家仍有很多女孩沒讀完小學 – 那請問在低所得的國家內,到底有多少女孩沒讀完小學呢?
    大概率地回答應該是”很低”或”很高”,但我提議不如讓我們用實際數字去做探討吧,以下哪一個是你認為最符合的情況:
    Q: 請問有多少比例的女孩能夠讀完小學?
    A): 20%
    B): 40%
    C): 60%
    D): 80%
    你心中浮現的答案是什麼呢?

    正確答案是 C,根據瑞典Gapminder基金會研究顯示,多數國家的人們這題答案的正確率極低,這顯示了人們的認知往往和事實不相符。

要避免掉進二元化的思維誤區,筆者認為,在下任何判斷之前,可以盡可能的用數字去輔助,在沒有得到具體數字之前,我們應該對所有都保持著開放客觀的態度,用更有邏輯的方式訓練我們大腦思考,能幫助我們在躊躇不前或遇到麻煩時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相對正確判斷,當然筆者並不諱言身處在這個數據大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連數據真假都已經難以定奪,但那又是後話了…😅。

總結

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是這個世界並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二元化的思維並不健康,一切端看你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去切入目標事件,不要輕易地被僅根據眼前的事物就去下結論,善惡本身或許是對立的,數字本身是不變的,但情感不是,過去你對一個人的判斷,都可能會隨著時間去做改變,【偏見】這個名詞代表著大腦機制留給你的陷阱。

雖然有些發散,但筆者想補充

歷史上的人類從沒停止進步與成長,短短兩百多年,我們經歷了工業化革命,全球化金融體系革新等,從X、Y、Z世代再到最新的C世代(Covid世代),每一代孩子的觀念總是能與長輩們大相逕庭,幾乎可以已經不讓人感到意外了,現階段的我們所身處的位置全基於我們過去做出的選擇,假如你跟我一樣很不太滿意現況,那最好趁早去改變自己的眼界和思考方式,當我們能夠清楚定義自己的喜好/偏好,越能夠盡早把時間投入在你所喜歡的未來上,找到這一生中屬於你該前往的『道路』,記住,選擇比努力重要,這並不僅僅只限於工作或人生上的選項,也包含一生都伴隨你左右的『思維』。

有任何其他想法想分享的話都歡迎在底下留下您的寶貴看法! 希望對您們有所幫助🤙

本篇文章探討何謂二元化思維對我們的衝擊,並以日常隨處可見的事物和歷史案例做為案例
1. 政治選舉
2. 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

其後我們分析造成二元化思維的原因
1. 人腦的大腦原始偏好
2. 長期以來接收的資訊
3. 看事情的維度

最後在舉出三個例子來探討現代二元化思維的案例
1. 媒體用來吸引眼球的標題陷阱
2. 現今”低所得”國家仍有很多女孩沒讀完小學
3. 一瓶桌子上的水

參考文獻和文章

Factfulness
黨內初選殺紅眼,對大選結果到底有利還是有害?
How to recognize and tame your cognitive distortion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